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首 页 最新动态 本宫介绍 项目介绍 精彩图片 场地设施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首页 >嵊泗县洋山学校 >本宫介绍 >
 
 

洋山学校乡村少年宫介绍

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实现学校特色办学,学生多元成长、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建设健康、文明、和谐的现代校园文化,根据上级精神,我校决定开展以“学生社团建设”为重点的乡村少年宫建设活动。具体建设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以培养“彬彬有礼,自信阳光,多才多艺海岛小少年”为育人目标,以少年宫社团建设为平台,为每个孩子打造锻炼学习的舞台;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实施“体艺2+1注重道德教育、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全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乡村少年宫”社团活动中,愉悦、健康、快速成长。

二.活动目标

 1、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社团活动,学生是主体。以学生主动参与、自主选择与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在老师的组织下引导学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探究自己想琢磨的问题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促进自主发展。

2激励学生发展特长。推行社团活动就是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进一步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

3促进师生同步发展。推进社团活动进一步挖掘现有师资潜力,搞好师资培训,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提高指导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同时开展师生互动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4、突出特色,大力开展特色活动,建设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精品社团

三.社团建设的统筹规划   

(一)“体艺2+1”结合,开展阳光课前活动

我校全面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在小学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活动技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把“体艺2+1”纳入日常教学计划,精心安排“大课间活动表”,并形成制度,不得随意挪用或挤占大课间活动时间。做到“天天有活动、日日有乐声”使全校学生在系统的锻炼中增强体制,在艺术中陶冶情操。

(二)丰富壮大原有优势项目

花样长绳、男子篮球是我们学校的原有特色项目要在中段、低段学生中加以普及。学校的目的是:尊重传统、亲近自然、弘扬文明、构建和谐。

(三)争创其它特色品牌

 1、继续开展、发展学校的精品社团活动,把学校的舞蹈、声乐、书法、船模制作、剪纸等做好、做实。

 2、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各类活动的开展,需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需要有大量的学生参与,所以要做好普及工作,要在低年级就开设活动,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要组织核心成员加强研究,要利用一切外出比赛、交流的机会,组织学生参赛学习,通过比赛来出成绩,来扩大影响。

 3、完善活动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学校要争取资金,进一步添置设施和设备,以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加强校本教材的研究开发,研发出具有本校特色的、针对性极强的校本教材。

 4、加大对特色活动的奖励力度。学校将激励基金用以奖励在这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师生,以此来积极促进活动的不断发展。

(四)活动内容与形式

少年宫社团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活动的内容要做到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要适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并为他们所喜爱。

1、科技实践活动。通过科普知识传授、发明创造、科技制作、科学实验、技能培训等活动,培养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求实协作的科学态度,为青少年成长奠定良好的科学素质基础。

 2、技能培训活动。开展音乐、舞蹈、书法、船模制作、剪纸等多方面的文化艺术培训,手工编织、剪纸、折纸等民间工艺的培训、电脑绘画等实用技术的培训,学生们不仅传承民族文化,又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和能力。开展田径、球类等体育活动,培养青少年勇敢坚强的意志、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健康的体魄。

3、生活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考察、普法宣传、环境保护宣传、“讲文明、树新风”宣传等,帮助小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充分利用好每学期小学生外出社会实践活动,每学期一个主题,每个团队写一篇社会实践感想或社会调查报告。

(五)统筹学生的项目与时间安排

少年宫社团领导小组依据每个年级段申报的活动项目,进一步统筹规划全校的项目。充分利用学校大课间、活动课等课余时间,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德育实践活动,并与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和文体活动结合起来。活动项目实行双向选择,做到人人要参与,人人有项目。

QQ鍥剧墖20150703085313.jpg

 

 

 
返回到顶部
主办单位:浙江省文明办    承办单位:浙江省青少年校外教育中心
浙ICP备05073540号-1